蜀葵:能吃的“绿包子”,比秋葵还会拉丝

□ 祁云枝

来源:科普时报 2025-08-08

盛夏,头顶烈日依然开花的植物并不多,蜀葵算是其中之一。它开花时,有种张扬的艳丽,不秀气,不雅致,也不懂节制。一株蜀葵,就像一股劲爆的喷泉,碗口大的花朵沿2米高的茎秆一路向上绽放,自下向上,由低至高,直冲天空,明媚了灰扑扑的院子,也给我的童年染上亮色。

蜀葵的花瓣薄如蝉翼,纹路肌理与蝴蝶翅膀相仿。我常想,是花如蝶,还是蝶如花?后来,我无意间发现了蜀葵花瓣上的“胶水”——剥开花瓣基部,渗出黏液,轻轻一贴,便能粘在皮肤上。从此,我和蜀葵的亲密值大增。

采一片花瓣,纵向剥开一厘米,黏液渗出,把两绺(liǔ)抻平,就能稳稳贴在脑门上,像顶着一枚红鸡冠。“大公鸡,真美丽,大红冠子花外衣……”我们一边念儿歌,一边弯腰伸脖,模仿公鸡迈步、啄食、打架。若将2片花瓣对粘,便瞬间化身为一只艳丽的蝴蝶,栖息在鼻尖或者脸颊,随步伐轻轻颤动,快乐如冒泡的肥皂水。贴耳垂上,花耳环悬垂招摇,色彩从基部烟霞般洇染,边缘镶着波浪流苏。我们按衣服颜色搭配花耳环,红、粉、白、紫轮番上阵,脸上仿佛镀了层光,连身体都轻盈如同生了翅膀。

蝉在高高的泡桐树上鸣叫时,蜀葵进入新阶段——上半身花朵依然盛放,下半身花谢处结出“绿包子”。绿色的包子皮是当初的花萼。5枚皱褶细密的花萼合围成皮,在收口处自然一扭,严丝合缝。里面的“馅儿”是圆盘状,像码放整齐的白巧克力,质地细嫩,是夏日里难得的“零嘴儿”。吃它要趁早,晚了就变老,化为一圈挤在一起的褐色种子。

我也试过吃花。摘下花朵,去蒂水煮,味清淡,裹着一团透明黏液,用筷子夹起时丝丝缕缕,像吃秋葵。毕竟,秋葵、蜀葵原本就是“亲家”,均为锦葵科大家族成员,有黏液也实属正常。

后来,我读《本草纲目》时,才知李时珍也提过:“蜀葵处处人家种之……嫩时亦可茹食”。原来,蜀葵的嫩茎叶本就可作蔬菜,用来食用,只是当年野菜多,轮不到它。

蜀葵毛茸茸的大叶子还能帮忙染指甲。傍晚,摘几片叶子,裁成方块,再采一把指甲花瓣,加一勺盐捣成花泥,敷在指甲上,用叶子裹紧棉线扎牢。次日,卸掉“绿草帽”后会发现,指甲鲜红,连周围的皮肤也染成了红色,像偷抹了胭脂。

日子在院子里流淌,嬉戏间,我们悄然长大。某天回头,小院已消失,蜀葵也不见了,才理解唐代岑参眼中的《蜀葵》:“今日花正好,昨日花已老。始知人老不如花,可惜落花君莫扫。”寥寥数笔,尽显天地的寂寞与惆怅。

(作者系陕西省植物研究所研究员)



相关文章
祁云枝
研究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专家简介
祁云枝,研究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科普作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美文》《科学画报》《科普时报》《西安晚报》等专栏作家。散文刊《人民文学》《北京文学》等,入选《中国2021生态文学年选》《中国文学年鉴2022》《2022年民生散文选》。著有《植物 不说话的邻居》《我的植物闺蜜》等。获中华宝石文学奖、丝路散文奖、首届国际生态文学奖、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