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版印刷术:行于唐世 精于宋人

——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五十三)

来源:科普时报 2025-08-08

印刷术,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发明”(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火药)之一,印刷术又分为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两种。活字印刷术,见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记载:“庆历(1041年-1048年)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版。”雕版印刷术,被明代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总结归纳为:“雕本肇自隋时,行于唐世,扩于五代,精于宋人。”

1907年,在甘肃敦煌石窟中发现的唐咸通九年(868年)雕版印刷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带有佛像插图,十分精美。该经现藏于伦敦大英博物馆,举世闻名,由于上面有明确的年代记载,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中国发明印刷术的物证。

1966年,在韩国庆州佛国寺释迦塔遗址发现汉文《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因其据考是唐代武周时期(690年-705年)的印品,比《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早了100多年,韩国一些学者一反过去多年来所公认的印刷术起源于中国的观点,提出了印刷术韩国发明说。

1996年12月,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启功在北京主持了鉴定会,对1974年、1975年和1990年在西安西郊等地出土的5件《陀罗尼经咒》印本,及伴随出土的铜镜、铜臂钏进行了鉴定。

当时,我任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所长,随所长廖克、研究员潘吉星一道参会。我们对这批唐墓出土的经咒印品,从纸张、质地、印刷技术、文字,以及图案的风格特点等多方面进行分析研究,结合文献记载,确定它们是现存的世界历史上早期的雕版印刷品,时在隋代和唐代初年。

1906年,在新疆吐鲁番发现的《妙法莲花经》残卷,系唐早期武周时期的刻印品,同1966年在韩国庆州发现的《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出自同一时期。

据潘吉星教授考证,韩国的这一印刷本是由唐代僧人法藏和弥陀山于长安元年(701年)自梵文汉译,次年(702年)在东都洛阳刊印,以后传入朝鲜半岛古新罗国首都庆州的。1997年10月,在韩国举行的关于印刷术发明国际会议上,潘吉星的这一结论得到与会中外学者的公认。

宋代是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宋版书字体端庄,刀法熟练,墨色光洁,印刷清朗,让人赏心悦目,成为后世楷模。宋太祖开宝四年(971年),张徒信在成都雕印全部《大藏经》,历时12年,刻板13万块,印成书籍计1076部,每部5048卷,堪称雕版印刷的壮举。

中国的印刷术,首先向东方传播。北末初年,朝鲜就从中国得到过三部印本《大藏经》。辽代也曾赠送过印本《契丹藏》给高丽国的义天和尚等人。同我国一衣带水的日本,通过派遣来华的“遣唐使”,在中国印刷术发明后的一个世纪左右,将它移植到了日本。

此后,我国的印刷术逐渐西传,从新疆传到高加索、波斯和埃及的亚历山大。

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写道:“西方各国在雕版印刷上落后于中国600年,活字印刷上落后约400年。”“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和改进,在世界上一直遥遥领先。”

(作者系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科技馆原馆长)



相关文章
王渝生
科学史家,科普名家,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
专家简介
王渝生,1943年重庆生人,1966年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数学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德国慕尼黑大学博士后。曾任全国政协委员、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委员,北京市科协副主席、科普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科技馆研究员、原馆长、党委书记。著有《自然科学史导论》、《科学寻踪》《科技百年》《中国算学史》 等,荣获国家图书奖、中国图书奖等。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