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8月至10月,北京菜市场总会陷入一段本地鲜番茄的“空窗期”--若想尝一口地道的应季风味,往往只能选择经长途运输果实。然而今年,这样的情形正在悄然改变。步入首农翠湖工场的智能半封闭玻璃连栋温室,映入眼帘的是一片宁静而丰饶的“番茄森林”。在占地3.5公顷的宽阔空间里,番茄树整齐排列,果实累累,红润饱满,仿佛自带晨光与露水的润泽。这里所进行的,不是传统的温室种植,而是北京地区首次推行的大面积连栋温室番茄越夏生产。随着技术的突破与模式的创新,“夏秋时节吃上本地鲜番茄”,已从一个愿望,逐渐成为北京市民餐桌上的日常。
突破产业模式,设施农业蓬勃发展
在此之前,北京的连栋玻璃温室有个“夏伏魔咒”:每年8、9月才定植番茄,11月开始采收,等到次年6、7月高温一来,就得拉秧休耕,整个8-10月都是“空档期”,温室闲着、市场缺着、农户等着。
这不仅浪费了昂贵的温室设施,更让首都“菜篮子”在夏秋季少了一抹“番茄红”。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与首农翠湖工场联合研发的越夏生产模式彻底改写了这个规矩:5月底就把番茄苗栽进温室,7月底就能采收,目前10月正处于盛果期。对消费者来说,终于能吃到带着阳光味的本地鲜番茄;对农业生产者来说,闲置的温室“活”了起来,成了“红果生金”的宝地。
匠心耕耘提品质,科技赋能促产业
装备升级,打造理想生长环境。越夏生产“装备buff”是关键,半封闭连栋温室在南、北两侧建造“智能呼吸系统”——气候走廊;安装温湿度及气体调节装备,可均匀混合调配温湿度及二氧化碳;然后通过采用正压通风技术,可以实现温室内外气体的循环交换,使温室内的温湿度及CO₂更均匀,为植物生长提供适宜的微气候环境,即便在酷暑时节,棚内温度也能稳定控制在30℃以下,彻底告别“高温落花落果”的困扰。
技术集成,推动生产提质增效。一是选育优良品种,接穗品种选择生长势强、抗早衰、连续结果能力强、果实均匀一致、市场反应好的樱桃番茄品种。砧木品种选择长势旺、抗病性强、与接穗(番茄品种)的亲和力高的品种。二是小苗龄嫁接育多头壮苗,同步采用双杈整枝或三杆整枝技术,形成单株多生长点壮苗,实现种子成本降低50%以上;三是精准环境调控,根据番茄生理变化,采用“四段式”温度调控,定植期日间23~25℃/夜间15~20℃,采收期提升至日间25~28℃/夜间16~20℃,促进产量和品质提升;四是水肥定向调控,采用分阶段营养液配方和智能灌溉策略等技术,根据植株长势动态调整水肥供给方案,番茄商品率达95%以上,坐果穗数较传统连栋温室生产35~38穗,提高到40~42穗。
目前越夏生产温室株高达到5.84米,坐果已达22穗,采收13穗,单果重14.83克,糖度9.43,产量达9.15公斤/平方米。
科技引领未来,北京农业迈向“四季常鲜”
从“看天吃饭”到“知天而作”,北京设施农业正依托智能温室与数字技术,实现从生产模式到产业生态的系统性升级。通过集成环境智能调控、壮苗培育、水肥定向管理等核心技术,配合标准化株型管理与绿色防控手段,北京成功破解了连栋温室越夏生产的多项瓶颈,不仅实现了番茄的周年供应,也为首都“菜篮子”稳产保供注入了坚实的科技动力。
下一步,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将针对存在问题进行技术集成与优化,推广到不同的设施类型,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方案,助力北京设施农业走向更高效、更智能、更可持续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