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推荐 -科普时报社-中国科普网

叶奇蓁院士:科普是一项意义重大的事业

来源:中国科普网 作者:张克 冷德熙 2018-09-10 10:20

第一座生产堆的设计、建设、调试启动,第一座原型核电站的设计与建设、第一座商用核电站秦山核电二期工程……中国核电事业发展中的诸多“第一”,都凝聚着我国早期无数核电专家的心血。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国防科工局核安全专家委委员叶奇蓁就是这些专家之一。
    年过八旬的叶奇蓁仍然工作在一线,工作日程安排很紧凑,以至于采访的日期一改再改。多次沟通以后,8月30日,叶奇蓁在中国核工业集团工作室接受了《科普时报》记者的访谈。眼前的叶老精神矍铄,随和热情,没有一点架子,他向记者表示:“我一辈子都在搞核,与核电结缘,是我的命运。现在我年龄大了,也算是‘80后’了,我将在有生之年为中国的核电再做一些贡献。”
    回首中国核电这条漫长艰辛的道路,叶奇蓁无比感慨。
    上海杨树浦发电厂是中国建造较早的大型火电厂。1950年,正在上海同济附中读高三的叶奇蓁亲身经历了轰动世界的上海“二·六”大轰炸,发电厂便是主要目标之一。“从那时起,我明白了电力对国家的重要性。”也就是在这一年,他毅然报考了上海交通大学电力工程发电专业。
??1955年7月,21岁的叶奇蓁从上海交大毕业。次年,品学兼优的他被组织选派去苏联莫斯科动力学院攻读研究生学位。1960年,他获电力系统专业副博士学位。此时,中苏关系开始紧张,他一答辩完论文,就启程回国,参加祖国的建设。
  学成归国的叶奇蓁从核工业第二研究设计院开始了他和中国核工业的不解之缘。当时,学电力系统专业的叶奇蓁从没想过会去搞核能。怎么办?从头学吧。面对苏联专家撤走后留下的一个个问题,叶奇蓁与我国第一代核工业人一道,几十年来,从引进设备、技术和管理,到实现“自主设计、自主制造、自主建设、自主运营”,走出了一条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中国核电发展之路。 
    “以我为主,中外合作”。在采访中,毕生从事技术工作的叶奇蓁多次向记者提及这八个字。“当初建大亚湾核电站全部的设备都是从法国引进,甚至包括水泥、沙子……”
    而正是在大亚湾核电站——这个“高起点起步”的基础上,我国参照国际标准,按照国家“以核养核、滚动发展”的方针,使中国的核电逐步走向自主化、国产化之路:
    ——2003年1月8日,岭澳核电站一期建成,我国核电国产化率达到30%。
    ——2011年8月7日建成岭澳核电站二期,将国产化率提高到64%,并且全面实现了“自主设计、自主制造、自主建设、自主运营”,为我国核电批量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国的核电技术必须实现“再创新”的理想,具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2015年终于问世。目前,“华龙一号”示范工程广西防城港核电站的3、4号机组设备采购已全部完成。“华龙一号”是我国核电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的集大成者,已成为中国与高铁齐名的“国家名片”。
    谈及“中国核电从这里起步”的秦山一期、二期工程,作为二期项目技术负责人的叶奇蓁,回首十多年的建设情景至今历历在目。
  早在1987年10月,秦山二期工程就被批准立项,最初的设想是以我为主,与国外合作共建。但后来出现变故,项目一下陷入困境。
    “项目必须要做下去,我们利用大亚湾的资料,吸取秦山一期的经验,在此基础上我们坚持自主创新。”叶奇蓁院士说。
   大亚湾核电站为三环路百万千瓦机组,而秦山二期为二环路六十万千瓦机组,因此设计上的差异很大,很多设计参数需要经过专门的试验或计算得到。其中堆芯是核电站的核心,核裂变反应就是从这里开始,万一出现闪失,后果不堪设想。设计一个全新、安全、有特色的堆芯是科研人员面临的艰巨和紧迫的任务。为此,科研人员做了大量实验。
    最重要的一个是流致振动的测定。所谓流致振动就是由于水的流动导致的振动。如果此环节出错,那么在堆芯内部,水在高温、高压、大的流速下会把部件冲毁。最初的测定是在模型上做的,但按照美国法规,要与国际接轨,新设计的堆芯流致振动实验一定还要在实际堆芯上做。 
     叶奇蓁补充说,“秦山核电二期的成功,形成了一系列核电行业标准和专利成果,培养了一大批核电行业专业人才,为推进中国核电批量化、系列化、标准化发展,也为中国自主研发新一代核电技术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核电是改善大气环境、提供能源支撑、调整能源结构的重要行业。对于目前民众对核电了解程度低导致不接受核电,尤其是日本福岛核电事故后,一部分产生反核心理,谈核色变。叶奇蓁院士用“原始人开始不也是怕火吗”的轻松调侃一语中的:“这就需要加快推进核电相关的科普工作,努力提高公众对核电的了解程度。加大公众宣传,加强与公众交流,让老百姓不再害怕和拒绝核电。核电不是洪水猛兽,我们与核电能够和平相处。”
    最后,叶奇蓁院士为《科普时报》读者题词:科普是一项意义重大的事业,公众的科学意识提高了,我们的事业就事半功倍。
    这就是老一辈科学家为信仰而奋斗的情怀。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