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时报记者 陈杰
在第41个教师节来临之际,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以下简称“基金会”)的“智惠园丁:乡村未来教师培养计划”(以下简称“智惠园丁”),于近期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武川县开展为期5天的“智惠园丁·AI创课工坊”2025年数字赋能教学设计与应用实操培训。来自内蒙古、贵州、重庆等七县九校的130余名骨干教师参与,覆盖语文、数学等多学科。目前,基金会已在上述地区建成九间以iPad融入教学为核心的“智惠教室”。
培训充分利用“智惠教室”硬件资源,创新采用“硬件赋能+素养提升+实践转化”核心模式,通过专家理论与实操结合的互动教学,提升教师数字化教学设计与应用能力,成功将数字工具和AI技术融入课堂,为乡村教育数字化转型探索出可落地、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模式。
“智惠园丁”项目从理念到实践
2022年,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深入推进,《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出台,明确提出以信息化加强高水平教师教育体系建设。
“教育数字化和教师队伍建设是政策关注重点,‘智惠园丁’模式是对政策方向的呼应。”基金会儿童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史丽佳介绍,自2014年起,基金会便关注乡村教育信息化,经多地项目探索,最终锁定教师能力建设这一关键切入点。
“智惠园丁”项目于2023年正式启动。前期,基金会对全国22省29县摸排调研发现,义务教育教师数字素养薄弱,农村地区教育数字化滞后,还存在教师高龄化、学历低、设备鸿沟等结构性难题。
针对这些痛点,项目提出精准破解思路:以县域为单位,打通“教育局+校长+教研员+教师”生态联动链条,保障项目落地;通过全员信息技术“讲座+实操”培训,将数字化理念融入教学设计;设立“学科名师工作室”,以线上线下结合开展长期陪伴式教研;针对不同群体建立分层培训机制,引导协同发展;配备数字设备的同时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打造数字化特色学校范式。
“项目关键是将数字化融入细节,通过提升教师数字素养优化教学效果。”基金会儿童发展研究院义务教育研究室副主任、项目负责人赵航表示,为调动积极性,项目建立成果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开发本土化教学资源,并通过教学竞赛、课题申报等政策支持激发创新活力。
目前,项目已取得可观成果:项目县教师申报国家级、省市县级课题82项,较之前提升78%;431位教师在教学比赛中获奖,较之前提升45%。
“智惠教室”让教学焕发新活力
“智惠教室”作为“智惠园丁”核心创新成果,实现了从传统“黑板+粉笔”课堂向现代化数字课堂的转变。项目校引入iPad、3D打印机、高速网络等设施,基金会配套开展“人人能创造”“人人能编程”“AI创课”等培训,帮助师生掌握新技术,让设备投入转化为教学实效。
苹果杰出教育工作者丁立教授观察到显著变化:“一位初次接触iPad教学的数学教师,经过五天培训后,能自主开发教学软件演示‘点动成线、线动成面’,且始终以教学需求为导向,让技术服务教学目标,使课堂焕发活力,推动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
“智惠园丁”实施与“智惠教室”建设为试点学校带来全方位提升。贵州省织金县第十小学校长何胜刚表示:“项目专家团队帮我们突破教学难题,引导学校完成数字化转型及配套课程规划与实施方案。”
合力破解乡村教育数字化瓶颈
北京开放大学作为项目重要合作方,设计并实施教研与培训活动,助力项目在试点落地;华东师范大学深度参与项目成效评估、试点学校特色校园文化培育及校长领导力培训等工作。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董轩认为,项目的独特价值在于培养教师在信息时代甄别、选择技术工具的能力,让教师立足教学本质需求,避免盲目追求技术形式。
苹果公司作为资金支持方,自2018年起与基金会合作支持偏远地区儿童教育数字化建设,总捐赠额超一亿元。
据统计,“智惠园丁”迄今已为全国超4.5万名教师,开展337场学科培训、27场校长培训、27场信息科技培训,生成200多项教学案例、50多个微课视频。
今年7月,教育部发布数字化赋能教师发展行动通知,提出创新教师发展支持体系,丰富优质资源与服务供给。“基金会将积极响应号召,发挥项目优势,调动乡村教师积极性,以数字化赋能乡村教学与教研水平提升,助力乡村儿童获得更高质量教育。我们呼吁社会各界持续关注数字化赋能乡村教育,共同推动乡村教育数字化转型。”史丽佳说。
在数字化浪潮推动教育变革的当下,“智惠园丁”正加速扩点,在更多乡村播下希望种子,让更多乡村教师成为驾驭数字技术的“未来园丁”。(主办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