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器穿越“火海炼狱”的密码

□ 袁 圆

  • 来源:科普时报
  • 作者:
  • 2025-08-01 09:48

7月15日,天舟九号货运飞船成功发射,并与空间站组合体完成交会对接,为在轨航天员送去了宝贵的生活与科研物资。这一常规却关键的太空“快递”任务,让公众再次把目光聚焦于航天器往返地球与太空的壮丽征程。

人们发现,航天器飞向浩瀚宇宙以及返回地球的过程中,其在大气层中的飞行速度达到了7千米/秒以上,是民航客机的30倍。如此惊人的速度,使得气流高速冲刷飞行器表面,温度急剧升高,能达到2000℃甚至3000℃。试想一下,如此高温,仿佛将飞行器置身于一个巨大的熔炉之中,它究竟是如何安全落地,成功完成使命的呢?

有人可能会说,那就选用更好的结构材料,硬扛住高温。这确实是最容易想到的办法,但现实却并非如此简单。给大家一个直观的概念,飞行器常用的铝合金材料在650℃就会熔化,即便性能更好的钛合金、高温合金,熔点也都在1700℃以内。在面对高达两三千摄氏度的高温时,仅靠金属材料硬扛,显然不太适用。

那么,航天工程师们究竟有哪些妙招来对抗这场“火海炼狱”呢?他们巧妙地采用了“防、散、降”三部曲。

先来说“防”。工程师们在飞行器的金属壳体外精心加上了防热层,它的导热速率很慢。这就好比给飞行器穿上了一件超级隔热服,即便外表温度极高,在一定时间内,热量也很难传递到飞行器内部,从而起到了隔绝高温的关键作用。而且,有些防热层还会通过烧蚀的方式消耗掉一部分热量。当我们看到飞行器表面烧得黑黢黢的,甚至有些泛白,这正是防热层烧蚀后的模样,它以自我牺牲的方式保护着飞行器内部的安全。

不过 ,这种被动防热的方式存在一定局限性。虽然防热层越厚热防护作用越好,但也会让飞行器变得更加笨重。别着急,工程师们还有主动“散热”这一招。你听说过飞行器“出汗”吗?这可不是天方夜谭,而是正在攻克的前沿技术。工程师们在飞行器结构上设计了许多细小的孔,就像人类的毛孔一样,而结构内部有特殊的液体。当温度升高时,液体吸热蒸发,就能带走一部分热量,这和我们出汗后感到凉快的原理是一样的。通过这种仿生的散热方式,飞行器能够在高温环境下更好地调节自身温度。

除了“防”和“散”,工程师们还能主动降低飞行器所受到的热。以嫦娥六号为例,返回器接近大气层时速度高达11千米/秒。如果直接穿越大气层落地,最高温度能达到10000℃,这可是太阳表面温度的2倍,返回舱很可能会遭受严重破坏。于是,工程师们优化了飞行路线,让返回器以类似“打水漂”的方式,先将速度减到7千米/秒,再穿越大气层。这一设计大大降低了受热的严酷程度,再结合防热的方式,最终实现了安全落地。

解决飞行器的热防护问题,看似只是解决材料的耐热问题,实际上却需要结构设计和弹道设计等多方面的协同配合。这就像我们在数学考试中,常常遇到难做的几何问题,却巧妙地用代数方法找到了答案。

这就是航天系统工程的魅力所在,每个系统、每个专业都相互作用、相互依赖,最终实现系统最优。正是凭借着这种综合性的智慧和创新,航天器才能一次次穿越“火海炼狱”,不断成就我们探索星辰大海的梦想。

(作者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工程师)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