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大概是我所见过的最多一拨天文爱好者了。7月31日至8月1日, 他们“扎堆”于辽宁师范大学,满腔热忱地参加首届全国天文公众科学大会。跟他们一起沟通、交流的,还有多位来自国家权威天文专业研究机构的顶尖科学家。
“天文学是人类探索宇宙最古老的科学之一,也是最具开放性和协作性的学科。今天,我们站在一个全新的时代节点上——大数据、人工智能、全球化观测网络正深刻改变着天文学的研究方式,而公众科学的兴起,则为天文学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台长刘继峰在大会开幕式上致辞时说。他还表示,乐见更多“仰望星空”的眼睛,成为“探索宇宙”的力量。
中国科学院院士、天体物理学家赵刚作了题为《携手寻星 开启系外行星公众观测新时代》的特约报告。他说,星空,属于每一个人。公众小型望远镜也能参与发现遥远行星的踪迹,每一位天文爱好者的观测数据,都可能成为解锁宇宙奥秘的关键,助力科学发现。
“如何让公众更好地参与科学研究?”大会以此为主题的嘉宾论坛由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虚拟天文台(China-VO)“台长”崔辰州主持。会后他告诉我,首届全国天文公众科学大会达成了一个基本共识:公众科学是围绕一个具体的科学问题,以产生科学成果为目标,由社会公众协作开展的一种科研模式。他特别强调,公众科学是一种科研模式,不是传统的科普活动。其参与方式包括但不限于参与科研本身、监测数据、提供科研素材等。
首次基于国内业余天文观测数据策划实施的公众科学项目一一公众超新星搜寻项目(PSP),就是专业天文队伍和业余天文队伍深度合作的一次成功尝试。崔辰州介绍,此项目由中国虚拟天文台团队与星明天文台合作开展,2015年7月31日上线,注册用户超3万人,数据来自于星明天文台的望远镜观测。目前该项目已累计发现超新星、(河外)新星、变星等候选体205颗。他们还合作发表了10篇SCI论文,其中一篇刊载于《Nature》。而这个项目最大的亮点之一,就是在项目刚上线不久,合肥一名10岁小学生廖家铭通过项目发现了超新星,印证了普通公众通过项目获得真实科学发现的可行性。
公众科学项目在天文学领域,通常是基于数据开展。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数驱科教负责人李珊珊提到,天文爱好者一般是通过项目网站和公开平台浏览天文学家处理后的数据,并跟随项目的指导搜寻和分类特定目标,为天文学研究提供帮助。得益于越来越多的建设者和爱好者的加入和投入,China-VO公众科学平台如今已有公众超新星搜寻、家乡的星星、引力透镜搜寻、火流星上报、星系迷宫、星系马戏团等近10个项目运行或合作运行,多次引发社会关注和新闻报道。眼下在国内,China-VO公众科学平台堪称最大也最有影响力的公众科学平台。
历经20多年公众科学活动和项目的开展,公众科学的内涵是否发生了变化?辽宁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技术学院副教授毛英臣认为,它已经从最初侧重科普属性,逐渐演变为公众参与的有目的的科研活动了。
毛英臣是本次大会主办方的核心成员,正是他将此会引荐到了辽宁师范大学。我们聊起万物互联时代,说及科学数据暴涨,感慨时代巨变。“就天文学科而言,天文爱好者踊跃参与公众科学项目,使得天文公众科学逐渐形成并具备了学科建立的基本要素。本次大会制定了《天文公众科学行动规划2025》,并给出了“公众科学定义”,我认为这是大会的标志性事件。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家是不是不经意间也共同促进了一个新“交叉学科”的诞生?”
据悉,中国空间站望远镜(CSST)即将发射,其视场要比著名的哈勃望远镜大300倍。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陈建生在作大会报告时呼吁:CSST巡天数据图像不应锁在象牙塔里,只供少数天文学家研究,也应向全社会公开,这是对公众进行科学宇宙观教育的最好的方式。要不,“这么美丽的宇宙谁来欣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