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创新人才,有“招”可循

——山东省日照市朝阳小学在创新发明教育领域的实践探索

  • 来源:科普时报
  • 作者:
  • 2025-08-08 09:51

□ 杨秀名 李 芝 陈明泉

科学教育的核心目标在于培养创新人才,要达成这一目标,需从三个关键维度着手:明确创新人才的定义、构建科学的培养模式和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山东省日照市朝阳小学(以下简称“朝阳小学”),在创新发明教育领域进行了积极的实践探索,充分证明创新人才的培养有“招”可循、有“径”可走。

精准界定:

创新人才的内涵与层级

创新人才是指掌握创新发明知识结构、具备创新观念与意识,且拥有实际创新成果的个体。

在此基础上,拔尖创新人才是从创新人才中、通过设定创新成果标准(如成果数量比率、特定类别成果最低要求等)选拔出的佼佼者。而创新型拔尖专业人才,则是从拔尖创新人才中进一步筛选出的、在各专业领域表现突出的群体,其认定具有相对性,需结合具体领域的发展需求评判。

模式创新:

探索“两阶段”培养体系

朝阳小学打破传统模式,构建了“集中培养+课程化持续培养”的两阶段体系,实现了创新能力培养的循序渐进与常态巩固。该教学模式的参与对象为四、五年级4个班的106名学生。教学用书选用科技部2020年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创新思维与发明》。

集中培养:筑牢创新基础。第一阶段通过一个月内32课时的集中教学,完成创新发明知识结构的系统输送。教学内容涵盖专利法、发明创造核心知识等。

核心目标是帮助学生完成从知识积累到创新思想形成的转变,使其掌握创新发明的基础知识,树立创新观念意识,初步具备提出创意、形成创新的能力。

课程化持续培养:固化创新习惯。第二阶段将创新发明课程纳入校本课程,每周授课不少于2节,每学期累计32课时,确保创新教育的常态化推进。

此阶段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将创新思维内化为日常习惯,稳定并提升已形成的创新能力。具体包括:教师指导学生将创意转化为实际作品,提升工程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将创新能力迁移到学科学习中,提高学习效率与成绩;鼓励学生将创新思维应用于生活各领域,实现创新能力的全面渗透。

科学评价:

以成果为核心的多维体系

基于创新人才的定义,朝阳小学构建了以“知识学习+观念意识+创新成果”为核心的评价体系,并形成以创新成果为主要依据的评价模式。

创新成果的具体维度。中小学阶段学生的创新成果被明确界定为六大类:提出“为什么”、发现“不方便”、提出创意发明方案、制作创意发明作品、获得专利和参加比赛获奖的数量。

阶段性评价策略。提出“为什么”:先鼓励学生敢于提问,再关注问题的研究价值;结合学习、生活,可以提出任何“不方便”:从注重数量积累,到逐渐引入判断标准提升问题实用性;创意发明方案,则尊重创新思维的多元性。

教学成果数据。106名学生的创新成果呈现显著成效:人均提出223项“为什么”、人均提出152项发现“不方便”、人均提出2项“创意发明方案”。其中,5名学生参加第39届日照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全部获得奖项。

分层选拔:

创新人才的梯度培育

基于教学成果,朝阳小学建立了创新人才的分层选拔机制,实现了人才培养的精准定位。

创新人才选拔。凡是提出1项以上创意发明方案的学生,被认定为具备创新能力的创新人才,选出77名。

拔尖创新人才选拔。以“提出5项以上创意发明方案”或“参加市级以上创新发明比赛获奖”为标准,选拔出16名拔尖创新人才。

实践启示:

创新教育的可复制价值

朝阳小学的系统化创新发明教育模式,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成功孵化出基础教育阶段的创新人才与拔尖创新人才。

从数据来看,众多的“为什么”“不方便”,标志着学生已形成主动发现与思考的意识;人均两项的创意方案虽数量有限,却实现了从思考到实践的关键跨越;而个别学生的突出表现,则彰显了创新教育对拔尖人才的孵化作用。

从结果看,例如学生提出的“花儿为什么是红色的”“红色能否提炼成染料”等问题,既体现了其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能力,也展现了思考的深度,印证了“提出问题是创新基础”的教育理念。

(作者杨秀名系山东省日照市科技馆青少部部长,李芝系山东省日照市朝阳小学校长,陈明泉系山东发明协会副会长)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