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起——抗战中的科学与科学家》一书的问世,可谓适逢其时。这当然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它出版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时间节点,但更重要的是,它回应了学界和公众对于抗战时期中国科学家活动的关注。
对于科学在近现代中国的发展历程而言,抗日战争时期是极为特殊的。
一方面,近代科学传入中国时日尚短,在社会结构中的渗透始于20世纪初,至20世纪30年代抗战爆发并扩大时,其实质发展历程仅20余年,基础仍相当薄弱,这一点在该书第一章提纲挈领的背景介绍中得到体现。
另一方面,战争的特殊环境对近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也造成了巨大影响,该书第二章即介绍了这种影响在知识界思潮、科学研究实践、基本生活状态三个层面中的体现。“九一八”事变促使知识界进一步深入思考科学与国家的关系,科学家们很快将这种思考落实到了战时研究的实践层面。这可以理解为,国难影响了知识界人士对于研究方向的选择,同时也进一步稳固了科学在中国社会的根基。尽管抗战初期一定程度上存在这些积极因素,但全面抗战的爆发迫使科学家们踏上遥远而艰难的内迁之路,这对他们的生活影响巨大,几乎阻断了一切科学研究活动。
然而,科学家们却展现出强大的韧性与决心,克服艰苦的科研条件,很快便在大后方和抗日根据地全面恢复了研究工作。
该书第三章,系统地介绍了科学家们或设法延续已有研究、或发挥自身专长探求支援抗战之法的故事,其标题“奋起”精准概括了他们的主体性和积极性。
第四章则围绕营养、卫生领域进一步深化这一主题:营养学家和医学专家们在为参战人员提供健康保障、提高中国军队战斗力的同时,还通过这些工作建立起了营养学等学科,推动了科学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
科学家的“奋起”和“坚持”终获回报,他们在战时艰苦环境中仍取得多项重要的研究成果,不仅让中国的科学事业得以在战火中顽强存续,更吸引了外国专家远赴战时中国开展交流合作。第五章梳理了这些成就,描绘了中国科学家与国际同行并肩协作,在持续研究和互学互鉴中,共同迎来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程。
此前,科技史学界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科技发展的研究,较少涉及中国科学家的经历,而国内抗战史研究对科技的关注又较为零散。该书在内容层面上很好地填补了这两方面的空缺,完整而系统地梳理了抗战时期科学发展的情形和科学家的经历,这在中国近现代科技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学术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在民国时期种种政治乱象的影响下,国家层面对于发展科学鲜少关注。中国近现代科学事业最初建立,几乎完全依靠科学家群体的奔走呼吁和辛勤耕耘。这种热忱背后的主体性在国难当头的抗战时期,集中体现为该书核心章节和全书标题所凝练的“奋起”一词。
抗战时期的中国科学事业有着承前启后的地位,但这种地位并不是时间逻辑天然赋予的,正是科学家们的“奋起”和“坚持”,才让中国科学在战争的艰苦环境中顽强生长,为后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科技事业打下坚实基础。该书展现出的这一段历史,也正是新中国科技事业发展中屡次得到体现的科学家精神之源流所在。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