谚语是智慧的花朵

□ 高桃芝

  • 来源:科普时报
  • 作者:
  • 2025-08-08 09:50

非遗文化之窗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宁可直中取,不在曲中求”“身正不怕影子斜”……这些耳熟能详的谚语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口口相传,影响极深。

谚语,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一种短语,是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的实践中,集体创造、广为流传、言简意赅的艺术语句。它是最接地气的智慧之言、深思之语,又称为俗语、老话、俚谚等,蕴意深刻,表达直白,富有哲理,有些还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读起来朗朗上口。

谚语采用夸张、谐音、比喻、排比、借代、用典等修辞手段,表达异彩纷呈。它还讲究句子的音韵美,力求做到音韵和谐,句式对称,使深奥的事理浅显化,使生活知识情趣化。谚语在我国源远流长,古代文献多有记载。《齐民要术》《农书》《古今谚》等收录大量谚语。同其他民间口头创作一样,谚语大多查无作者,难以认定它出自哪年、哪月、哪天。

随着历史发展和生活变迁,旧谚语不断得到修正,新谚语也不断创造。其内容丰富,数量众多,生产生活、时政礼仪、天文地理等无所不包。从古至今,人们用谚语教育人、劝诫人并传授生产、生活经验,成为一部人民生活的“百科全书”,具有重要的传承价值。

在中国传统农耕社会,农业谚语占有很大比重。“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芒种芒种,样样要种”“立冬萝卜小雪菜,再不收拾要冻坏”等,说的是节气、时令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农谚还十分强调农业生产中“人事”的重要作用。“人靠地长,地靠人养”“只有懒人,没有懒地”等,充分强调没有人的辛苦劳作,就不会有丰收。

农谚中还有不少气象谚语。比如“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朝起红霞晚落雨,晚起红霞晒死鱼”等,就是民众通过大量实际观察的经验总结。比如“公鸡晒脚,有雨要落”“蜘蛛结网,久雨必晴”等,人们通过观察动物预知天气变化,也是十分有趣。

谚语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多是对自己家乡的赞美,宣传地方风物和特产。比如“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东北三种宝,人参、貂皮、乌拉草”“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等,表达了民众对乡土自然的认知和情感。沪谚使用老派上海方言,如“眼睛一霎,老母鸡变鸭”,形容变化极快,被称作“历史活化石”,记录旧时上海农耕与市井生活细节,反映了社会形态变迁。

谚语是智慧的花朵,不仅深刻地总结生产经验,还反映了人生的体验和真理,高度概括人生的哲理。其中有不少谚语概括世态人情,极具认识价值。人们用“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在闹市无人问”来讽喻世态炎凉;用“一个巴掌拍不响,一人发火难打仗”来辩证地比喻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用“蟹子过河随大流”来反映人们的从众心理。此外,还有立身行事、个人修养的道德奉劝,比如“责人先责己,恕己先恕人”“大理不让,小理莫争”“莫学灯笼千只眼,要学蜡烛一条心”等。家庭和睦是人生幸福的重要保障,谚语中也有不少相关内容,如“家和万事兴”“家富不如人和”“少来夫妻老来伴,露水夫妻难到头”等。

谚语为文学作品添彩,增加语言魅力,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三国演义》中“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既生动又体现集体智慧。“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出自南宋陆游《老学庵笔记》,经《水浒传》传播而广为人知。《红楼梦》中“千里搭长棚,没有不散的筵席”和“树倒猢狲散”,能看出作者对世态炎凉的洞察。《西游记》有“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强龙不压地头蛇”等近200条谚语,读来生动鲜活,至今仍被广泛应用。

谚语是先辈生活智慧的结晶,宝贵的精神财富。2011年,沪谚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4年,陕北民谚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谚语,像花朵一样绽放于语言和文化的花园中,芬芳持久,惠泽后人。

(作者系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