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之窗
在我生活的京畿(jī)地区,流传民谣“拉大锯,扯大锯,姥姥家门口唱大戏”中的大戏,多指河北梆子。幼时看过河北梆子改编版的《白毛女》,“白毛仙姑”的形象如印章一样扣在童年的底片中。听不懂唱词,但那唱腔依然在记忆深处回环。如今京畿地区农村大集、过年唱戏大多还唱河北梆子,熟悉的调子缝合起过往,在时空流转。
河北梆子约形成于清代中叶,特别是在清道光年间(1821-1850)趋于成熟。是在山(山西)陕(陕西)梆子的基础上,结合河北当地方言语音、民间音乐,如民歌、说唱,逐渐演变成河北省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声腔剧种。当时称其为山陕梆子、直隶梆子、京梆子、卫梆子、梆子腔等,1952年改名为“河北梆子”。2006年,河北梆子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河北梆子传播到北京、天津、山东、河南,以及东北等地,可见其在北方的影响之大。
河北梆子以唱腔特点梆子腔命名。伴奏乐器梆子,通常由两根长短、粗细不同的硬木棒(多为枣木、梨木等硬质木料)制成。演奏时一木棒敲击另一木棒,敲击不同的位置、力度有别,掌控声音的高低、强弱,以此控制节奏、营造氛围。还有文武场之分:文场乐器包括板胡、笛子、三弦、唢呐、二胡、笙等,演奏委婉凄楚的旋律;武场包括鼓、板、铙、钹、大小锣等乐器,表现慷慨悲壮的情绪。与相邻的山西梆子(晋剧)不同,河北梆子伴奏以板胡为主,梆子节奏紧凑;山西梆子伴奏为呼胡,梆子节奏稍缓。这也是与其他剧种的区别,如京剧用单皮鼓和拍板(多以檀木)击节;江南丝竹用木鱼敲击;新疆歌舞常用铃鼓、手鼓敲击。
河北梆子的角色行当,表现不同情感。如生(男),唱腔苍劲悲壮;旦(女),唱腔激越高昂;净(花脸),唱腔粗犷豪放;丑(小花脸),唱腔风趣活泼;武行(武打)杂行(戏份少的角色),唱腔少。河北梆子特有的生行“穷生”,如落魄失意书生、秀才等男性文人,唱腔低沉哀怨;“净生”,如年轻将领,唱腔雄浑豪迈。
河北梆子题材广泛,有演绎历史故事的剧目,如《辕门斩子》《南北和》;有取材民间传说的剧目,如《牛郎织女》《白蛇传》;有关注现代生活的剧目,如《李保国》,讴歌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三十五年如一日扎根太行山,致力于山区生态建设和科技富民事业的故事。《吕玉兰》中,吕玉兰被誉为河北省“头扎白毛巾的女省委书记”,根据其事迹编成剧目。
河北梆子唱词有“三三四”节奏的十字句,如《蝴蝶杯》中正义勇敢的田玉川春游龟山所唱:出城来/步轻快/和风扑面,猛抬头/桃似火/绿柳如烟。黄鹤楼/吹玉笛/声声不断,三江口/数不尽/百样舟船。悠扬的旋律衬托主人公欢快的心情。还有“二二三”节奏的七字句,如《宝莲灯》沉香在仙山习武时所唱:随师/学武/在仙山,不记/寒暑/不记年。练就/动地/惊天艺,敢将/乾坤/掌上翻。这段唱词展现了沉香刻苦学艺,练就一身本领,为下山救母积聚力量。唱词中偶有五六字及多字句,形式多样。唱词没有严格按照古诗词中的平仄和格律,但都押韵,演唱时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美感,叮咚悦耳。
晚清名臣曾国藩在《劝学篇示直隶士子》中写道:“前史称燕赵慷慨悲歌,敢于急人之难,盖有豪侠之风。”“即今日士林,亦多刚而不摇,质而好义,犹有豪侠之遗。”河北梆子,富有特点的声腔,囊括燕赵之风,抒写历史传奇,触摸民间传说的温度,颂扬时代风华。
在传统戏曲演出市场低迷的境遇下,河北梆子通过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培养、非遗进校园、剧目创新等方式创新发展、赓续文脉。
(作者系中华诗词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