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7日是国际熊猫日。大熊猫虽然贵为“活化石”“中国国宝”,但其生存能力经常遭到质疑——一些人觉得它繁殖能力弱。其实,这与大熊猫坚持“优生优育”策略密切相关。
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正高级工程师曹庆解释,生存能力弱其实是对大熊猫的误解。它们和熊科的其他“兄弟”一样,环境适应力出色,所谓“生存难”,多是人们对其繁殖情况的误判。
大熊猫家族常“多世同堂”
曹庆介绍,人工饲养环境中,雌性大熊猫的“生育黄金期”是5-20岁,一生约能繁育10胎,养育不少“儿女”,其大家庭里常见“三世同堂”“四世同堂”的景象。
野生环境下,雌性大熊猫每隔1-2年产一胎,若当年繁殖未成功,便会在次年继续尝试。
“成年野生大熊猫已无天敌,加之母兽母性极强,幼崽能顺利成长到独立生活的概率达70%-90%,这一数据与其他熊科动物相比毫不逊色。”曹庆补充说。
大熊猫的“优生优育”秘籍
大熊猫能有这样的繁殖成果,全靠它们“优生优育”的本能。
曹庆解释,大熊猫主要有两招:一是优先传递强壮基因。每年春天,雄性大熊猫会聚成“求婚团”展开“比武招亲”;雌性大熊猫则趴在树上,居高临下静观地面“战况”。最终的“擂主”将获得优先交配权,雌性大熊猫也会接纳其他年轻体健的雄性熊猫。“它们还会采用多配制,进一步确保强壮基因得以优先传递。”
二是主动避免近亲繁殖。幼崽长到1.5岁后,母熊猫仅允许“儿子”在周边安家,而“女儿”会被驱赶,让它们远走他乡建立自己的家园,从地理上隔绝近亲繁殖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