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之窗
“一口叙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这描绘的正是我国民间传统戏剧皮影戏——一个用光影演绎的古老梦境,一门集绘画、雕刻、音乐、唱白与操弄于一身的指尖艺术,让那些镂空的精灵,在方寸之间被赋予不朽的灵魂。
皮影戏也称灯戏、影子戏,属于傀儡戏的一种。表演者在幕后操纵兽皮制成的皮影,借助灯光照射出的影子投射到白色幕布上,一边做动作,一边用当地流行的唱腔讲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我国多地在不同历史时期盛行过皮影戏,种类繁多,造型、唱腔、表演风格各异,呈现出五彩缤纷的艺术特征。较为著名的有河北唐山皮影戏、陕西华阴老腔皮影戏、浙江海宁皮影戏、湖北江汉平原皮影戏、广东陆丰皮影戏等。
皮影戏诞生于西汉,至北宋形成规模。宋人高承著《事物纪原》说:“仁宗时,市人有能谈三国事者,或采其说加缘饰作影人,始为魏、蜀、吴三分战事之像,至今传焉。”在南宋时,浙江杭州还出现了影戏行业组织“绘革社”,其中设有专门雕刻、制作皮影的职业,名为“镞影人”(即雕刻皮影的工匠)。元代,皮影戏传至西亚和欧洲。文坛巨匠歌德十分喜爱中国皮影戏,他曾在1781年用中国皮影戏庆祝自己的生日。如今德国、法国、英国、美国的一些博物馆收藏大量的中国皮影。
中国皮影戏是世界上最早由人配音的活动影画艺术,凭借精美的造型、精湛的技艺、优美的唱腔与丰富的剧目,在世界表演艺术中独树一帜,历久弥新,被许多中外专家誉为“有声电影的鼻祖”。2006年,皮影戏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中国皮影戏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皮影的艺术创意汲取了汉代帛画、画像石、画像砖和唐宋寺院壁画的手法与风格。皮影人物造型与戏剧一样,生、旦、净、末、丑角色齐全。皮影人物一般分成头、身体、四肢等几部分,制作时分开雕刻,再用线连缀而成,以便表演时活动自如。文影装一只手,武影装两只手。在身体和手上安装三根竹签,皮影艺人就可以操纵影人做出行走、打斗等各种活灵活现的动作,甚至上天入地、腾云驾雾,完成真人在舞台上不能完成的表演。除了人物以外,皮影戏的各种道具、景物也以类似的做法用兽皮制成,在影窗上映照出别具一格的世界。
我国各地的皮影制作程序大多相同,通常要经过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镂刻、敷彩、熨平、缀合8道工序,手工雕刻3000余刀,皮料采用坚固、透明的牛皮和驴皮。所制皮影大小不一,大者高达70厘米,小者仅高约10厘米,其地域性特征亦十分突出。总的来说,南方皮影秀美精致,人物造型的特点是小巧、精细、秀丽;对生、旦采用阳刻空脸;身体纤瘦,莲花指修长,面容轮廓线不涂色,长须长发是用真头发贴上去的;男角靴底是前脚平后脚翘,带有动感。而北方皮影,人物造型淳朴粗犷,身体浑厚;生、旦阳刻空脸的面容轮廓线着黑色,于幕前观看十分清晰透亮,长须长发是皮刻而成,除甩发用黑线制作外,一般不用真发。男角两脚靴底都在同一水平线上,以便表演时动静分明。
皮影艺人在长期实践中研究出了变脸、换马片等各种“绝活”,使表演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影人变脸适用范围广,可用于表现神话故事中善于变化的神魔妖怪等,也可用来表现角色表情、神态的变化。变脸时,要事先准备好两张或多张外轮廓相同,但表情、相貌不同的脸,巧妙藏在一个头茬里,在表演时迅速换脸。换马片出现在战争戏中,表现角色飞身上马的动作,需要准备两套马片,一套是单独的影人和单独的马,另一套是影人摆好骑马姿势的马片,其关键在于迅速替换。
中国皮影戏题材涉及历史演义、民间传说、神话寓言等。传统剧目有《白蛇传》《西厢记》《杨家将》等。近现代剧目有《兄妹开荒》《白毛女》《红灯记》等。在光与影的帷幕之后,中国皮影戏宛如一首流淌不息的光影交响诗,在华夏文明的长河中恒久传唱。
(作者系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